理论调研首页 >  首页 > 工作指导 > 理论调研

创新模式 建立载体 打造品牌

发布时间:2013-04-27

创新模式 建立载体 打造品牌

——灌云县强力启动社会特殊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创新工程

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服刑在教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,作为社会不稳定、不和谐的重要因素,不仅是帮教安置的重点,也是普法教育的重点对象。如何做好他们的法制教育工作,灌云县司法局为此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、研究和探索。立足创新模式、建立载体、打造品牌,围绕2012年的普法工作,县局超前谋划、精心布局,形成了独具灌云特色的普法工作新思路。

一、创新模式,普法工作重心向社会特殊群体倾斜

在做好领导干部、公务员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、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普法教育工作的同时,2012年,县局把普法工作重心向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服刑在教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倾斜,并将此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工程来抓。

一是制实策,强化组织保障。县局专门成立社会特殊群体普法工作领导小组,制定创新工程计划,明确专人负责,细化工作举措。同时县局将投入30万元资金作为保障经费,全力启动创新工程实施。

二是有针对,强化人员管控。为确保社会特殊群体普法工作不走过场、不流于形式,县司法局将协同公安、检察、监所等部门,资源整合,信息共享,建立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服刑在教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的数据库,掌握相关信息资料,在确保不漏管、不脱管、不失控,着力做好教育、培训、救助、就业安置工作的同时,有的放矢地开展普法宣传工作。

三是重内涵,融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一体。县局将配合县宣传文化部门,选取群众常用的法律、法规,结合灌云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东王集乡韩圩村“一碑四谱”、守卫开山岛26年默默奉献、甘于寂寞的王继才夫妇、义务捐献造血干细胞、坚持无偿献血10余载达5万多毫升的农民陈余春等重大道德模范典型事迹,编写普法、道德讲课教材,组织专人到县内宣讲,用身边人、身边事,教育、感染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。

二、建立载体,搭建社会特殊群体普法工作新平台

()倾力打造“五大基地”。 一是建立技能培训和过渡性安置基地。在阳光学校(县社区矫正管理教育服务中心)挂牌成立“灌云县社会特殊群体技能培训和过渡性安置基地”。除了对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中的“无家可归、无亲可投、无业可就”三无人员,做好食宿、教育、培训、救助等过渡性安置外,同时对其他社会特殊群体开展系统的法制、思想道德、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。二是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在县烈士陵园挂牌成立“灌云县社会特殊群体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通过定期组织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到陵园瞻仰、凭吊,祭扫烈士墓,引导他们树立爱党、爱祖国、爱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,融思想道德教育于法制教育一体。三是建立警示教育基地。在县看守所挂牌成立“灌云县社会特殊群体警示教育基地”。通过定期组织社区服刑人员、失足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其他社会特殊群体到看守所参观,以及在押犯现身说法,使受教育对象知错改过、走向新生。四是建立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。利用县教育局在原伊北小学建立的“灌云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”,挂牌成立“灌云县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”。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普法职能优势,通过专题讲座、法制图片展览、举办模拟法庭、举行法制文艺演出、法律知识竞赛等形式,丰富教育内涵,提高普法质效。五是建立法制、思想道德主题教育基地。在县康斋苑新辟60平方米场地,设立“远离黄、赌、毒”等专题教育窗口,利用图片、实物及大量鲜活案例,对问题青少年、吸毒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开展专题教育,促使他们远离“黄、赌、毒”,洗心革面,走向新生。通过两至三年打造,使这一窗口成为灌云普法教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。

()全力搭建“五大平台”。一是“报刊平台”。在《今日灌云》报刊上开辟法制宣传专栏,定期刊登法律、法规知识和典型案例,不断提高普法的社会影响力;二是“电视平台”。在灌云电视台开设《律师说法》栏目,运用发生在灌云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,以案说法,阐述法律常识,不断提升普法、学法的吸引力;三是“短信平台”。在移动公司开设普法短信平台,运用平台每月发送普法短信,接受短信的社会特殊群体不低于3000人次,不断强化普法的渗透力;四是“户外宣传平台”。投入16万元资金,在县司法局楼体上设立户外彩色显示屏,每天不间断播映法律知识,通过形象、直观的音像资料,使人民群众感受法律真谛,不断彰显普法活力;五是“网络平台”。利用县司法局设立的司法行政网,开辟法制宣传专栏,通过系统地传播法律知识,不断展示司法行政机关普法的的主导力。

三、法治惠民,着力解决社会特殊群体实际问题

一是心理疏导释疑惑。将心理矫正引入社区矫正、安置帮教工作,县局专门聘请三名二级心理咨询师参与社区矫正、安置帮教工作。心理咨询师针对社区服刑人员、刑释解教人员等犯罪原因、心理类型及相关需求,为社区服刑人员、刑释解教人员等提供专业的心理矫治、法律服务。对患有心理障碍、心理疾病的社区服刑人员、刑释解教人员开展心理咨询、辅导和治疗,宣传法律法规,矫正他们的人格障碍和不良认知,从根本上促进其安心改造,走上健康的人生之路。

二是技能培训增信心。利用阳光技能培训学校这个平台,既上专业课,也上法制文化课,对刑释解教人员、社区服刑人员、问题青少年开展车工、电工、叉车等实用性技术培训,同时教授文化知识,普及法律法规。让他们既能学到一技之长,自食其力,又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守法意识。

三是结对帮扶送温暖。县司法局每年组织两次以上工、青、妇、关工委等部门和服刑在教人员亲属等组成的慰问团,到灌云在外服刑在教人员集中的监狱、劳教所,采用一对一结对帮扶、送温暖、送法制等形式,开展狱所帮教活动,将党和政府的关心、关爱以及社会的温暖送到特殊群体心坎上,以促使他们积极改造,争取早日回归社会,成为守法公民。

(灌云县司法局  房立峰  吴玉桐)

[打印]     [关闭]